宝书网

宝书网>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> 第1章 序(第1页)

第1章 序(第1页)

我在上中学时读着书里的课文,想象着作者,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。没有想到1982年我在《光明日报》发表的一篇文章《晋祠》,当年被选入中学课本。以后又有《夏感》、《觅渡,觅渡,渡何处?》、《跨越百年的美丽》、《把栏杆拍遍》、《青山不老》等陆续入选中学、小学和师范课本。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,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。1984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,他的儿子正上中学,学我的《晋祠》,他就说:“这作者是我的同学。”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,足有几秒钟,然后说:“这人早死了吧?”2008年“六一儿童节”,北京101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,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,好像我已经失踪。我的活动领域基本都在新闻界、政界,从来没有参加过中学的活动,我说这次一定参加。到现场一看,令我大为感动,同学们几乎人手一册我的散文集《觅渡》。当时我就感到实在对不起热爱我的中学生读者,决定要为他们编一本散文集,好让那些可爱的同学知道他的这位大朋友还活着,还没有失踪,还在为他们写作。

我的一些文章,同学们当然是在刊物上零星读过的,书店里也有其他选本,但这个本子是专门为配合教学而编的。为此我曾请教了几位中学语言教师,定下现在的这个结构,即全书分为教材解读、扩展阅读、碑赋作品、教学研究四个单元。但总的来讲是想回答两个问题:怎样做人和怎样作文。当然这两个大问题不是一本书就能讲清的,但是中学阶段所有的教育,特别是语言教育却绕不开这个话题。本书中写到十多位名人,他们都堪称我们的人生楷模。相信,只要第一次阅读,你就会把他们当作人生的坐标。同时,作者又尽量复盘当时的写作过程,披露背景资料,解析写作方法,目的是想告诉同学们文章是这样写成的。另外,除了人物散文,还解读了其他文体的写作。我认为一篇文章,不管是教师讲,还是学生学,要从中得到三个东西,即:思想内容、语言知识和美感。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在充满激情、汲取知识和享受美感的氛围中度过。我中学时代的一些语文课就是这么过来的,它让我终生享用无穷。我希望这本书也能给同学们找到一点我昔日的那种美好的感觉。

梁衡

梁衡

www.novelser.com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